The MOFCOM finally speaks about concerns over products Made in China,
especially food safety issues.
商务部副部长、国际贸易谈判代表高虎城就出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答记者问
2007-08-02 16:32 文章来源:商务部新闻办公室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新闻
问:3月份以来,国外媒体出现了很多对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负面报道,你对此有何评论?
答: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我认真阅读了相关报道,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具体案件的报道。如美国宠物食品和瑞士掺假玉米谷蛋白事件。此类报道客观反映了目前中国个别出口企业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查清事实真相,并采取整改措施。对此我们表示欢迎。
第二类是相对客观和中立的评论。如《纽约时报》7月12日报道,"商品质量不合格是一个全球问题,中国不是美问题商品的唯一来源地";《联合早报》7月25日报道,"食品安全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并非一个国家所独有"。对此我们也是持欢迎和尊重态度的。
第三类则是恶意诋毁"中国制造"。有的说"中国国内注入荷尔蒙的快餐让6岁的男孩儿长胡子,让7岁的女孩儿乳房发育";有的宣称"中国产品是死神";有的甚至扬言"要在商品上贴上非中国制造的标签"。对此类捕风捉影、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恶意炒作的报道,我们坚决反对。这些媒体的真实用意令人深思。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对中国产品无端猜忌,惧怕市场竞争,看不到贸易的互惠互利,企图通过构筑各种壁垒阻止中国产品,让人感到十分遗憾。其实质还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翻版,是"中国威胁论"的变种。
我相信,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不会因为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而变坏,客观理性的人们会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问:从中方公布的调查情况看,个别中国出口产品的确存在问题,你是如何看的?
答:首先,看问题要全面。比如,近期颇为媒体关注的牙膏,去年出口额为8000万美元,不到中国9700亿美元出口总额的万分之一;其中,被查出含二甘醇的为330万美元,占三十万分之一。不能因为个别产品存在问题,就怀疑中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质量,那不是科学的态度。负责任地说,中国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是有保障的。前不久,日本厚生省公布了2006年日本进口食品合格率,其中自中国进口的食品合格率为99.42%,而美国是98.69%,欧盟是99.38%。日本是中国食品的最大出口市场,我想,他们的数据能说明一些问题。
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个别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较为淡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无法完全避免。事实上,我国国内一直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对产品质量安全也多有曝光。在某种程度上,出口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国内问题的溢出。但也要看到,中国产品的质量一直在稳步提高。譬如,上半年中国蔬菜农残合格率超过94%,较2003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如果说,过去确实有一些中国产品是地摊货、大路货,现在高档商场货架上"中国制造"已比比皆是。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政府一样,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出现的问题,我们从来不回避,始终本着实事求是、负责任的态度来处理解决。近期出现这些案件,只要责任在中方,我们都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查处涉案企业,整顿出口秩序。
问:国外媒体炒作是否会对我国产品出口产生影响?
答:从上半年情况看,我国出口仍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累计增长27.6%,达5467亿美元。其中,食品、药品、玩具等境外负面报道较多的商品也分别增长了22.2%、41%和27.7%。这说明,绝大多数进口商、零售商和消费者是理性的,不会因为一些片面之辞就改变对中国产品的基本评价。但也不可否认,某些恶意攻击,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产品的形象,可能会误导部分消费者。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确保出口商品质量安全,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如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相关政府部门也各司其职,加大了监管力度。商务部、质检总局、农业部还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对外交涉,增信释疑,努力把负面报道的影响降到最小。
我们也希望,我国企业能从中吸取教训,并以此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这是赢得国际市场,抵御风险的唯一途径。
问:在外贸领域,有无针对出口产品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商务部采取了哪些出口质量监管措施?
答:关于出口产品质量,《外贸法》明确规定,为保护人或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或安全,保护环境,国家采取限制或禁止进出口的措施;国家实行统一的商品合格评定制度,对进出口商品进行认证、检验、检疫;对违法违规企业,可以取消其一至三年对外贸易经营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近年来,商务部依照《外贸法》,进一步加强了对违法违规企业的监管与处罚:
一是加快推进外贸信用体系建设步伐。目前,商务部正在深圳市进行试点,下一步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最终要建立全国联网的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多部门联合共管,真正做到使失信者受惩戒、守信者得便利。
二是依据《对外贸易经营者违法违规行为公告办法》,建立了出口企业
"黑名单"制度,并依法处理了一批违法违规企业。截至目前,已对429家企业进行了处罚,近期美国宠物食品事件涉及的江苏徐州安营公司和山东滨州富田公司都已被依法停止了外贸经营权。
三是与海关、外汇、质检、税务等部门,建立 "对外贸易经营者违法违规信息交换机制",联合共管,整顿和规范外贸秩序,使违法者处处碰壁,最终被清理出局。
四是在商务部政府网站上开辟了"外贸秩序"专栏,将外贸秩序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典型案例等方面的内容在网上发布,增加工作透明度,同时对企业经营起到提示和警示作用。
问:对西方媒体报道我们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似乎我们的声音还不够大,你怎么看?
答:事实上,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此事,专司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国家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督局等部门已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说明事实真相。
中国是负责任的贸易大国,不仅对中国人民,也对世界消费者负责。遇到问题,我们首先要自问有没有这些问题,要深入调查,摸清情况,而不是立即反驳,硬顶回去。由于涉及多个生产、贸易环节,本着对企业和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审慎地处理各个案件,客观上也需要时间。
情况基本明朗后,中国政府立即从不同渠道作出回应。5月31日,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督局、卫生部联合召开了关于二甘醇牙膏、TD甘油事件调查结果的新闻发布会。其后,质检总局等部门又多次接受媒体采访,进一步说明和澄清。6月以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已多次在新闻发布会上阐述了中方的立场。
最近,温总理明确指出,要加强舆论和信息工作,建立统一、科学、权威、有效的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相信今后对质量和食品安全事件,公众会更加及时地收到更多的信息。
问:关于产品质量安全的国际合作,中方有何设想?
答:产品质量安全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不是哪一个国家独有的问题。前些年,国际上也发生过多起影响巨大的质量安全事件。如2005年英国苏丹红事件、美国"毒菠菜"事件,2006年美国肯德基反式脂肪油事件、日本"不二家"过期原料糕点事件,都曾轰动一时。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发表声明说,他们每个月要收到200份来自193个成员国的食品安全报告。在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相互指责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加强国际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基于这一理念,中国商务部早在2005年3月就倡议在APEC范围内开展食品安全合作,并于2006年与澳大利亚共同推动成立了
APEC食品安全合作论坛。今后一段时期,在国际合作方面,我们将继续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推动以提高检验检疫技术、完善出口产品质量立法以及提高执法水平等为目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是遵循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协定(SPS)的原则,在多边领域,加强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三是鼓励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广泛开展完善风险控制和确保产品质量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行国际标准或进口国标准。
四是建立政府间配合调查、共同澄清等方面的应急磋商机制,探讨突发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
问:如何评价"中国制造"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取得很大发展,"中国制造"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2006年,我国出口总额已达9690亿美元,是1978年的100倍,仅次于德、美,位居世界第三,是欧盟、日本最大进口来源国,是美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国。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对降低全球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各国消费者而言,"中国制造"更不可或缺。目前,中国的空调、DVD机、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等700多种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平均每小时向世界各地输出货物超过1亿美元。美国萨拉•班吉奥尔尼女士很好地概括了消费者对于"中国制造"的感受,她写道:没有中国产品,你也可以生活,只是生活会变得艰辛,而且家庭开支也会大增。
"中国制造"也是国际分工协作的成果和结晶。从贸易方式看,中国出口中50%以上是加工贸易出口,这些产品都是按照外国订货商的要求和标准生产的。从出口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8%。在国内外市场上,国有、民营、外商投资企业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平等竞争,共同培育了"中国制造"。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制造"实际上也是"世界制造",是世界制造业发展和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是经得起考验的。